最近,刷到一些白領下班后送外賣的視頻,感覺蠻有意思的。在杭州,有白領下班送外賣,三周瘦5公斤。一些公職人員下班后有了“第二身份”,從城管執(zhí)法人員、銀行經(jīng)理到公務員,他們脫下“長衫”,騎上電動車,體驗另一種生活。當都市白領們紛紛下班后送起外賣,其意義已遠超燃燒卡路里本身。
這新生的副業(yè)熱背后,是年輕人對生活主動權的重新定義。這一現(xiàn)象,有趣中有點深意,邁開了腿,不僅能減肥,更拒絕了精神內耗,還有利于換位思考,增強社會同理心。
曾經(jīng),“送外賣”這一原本被視為臨時、邊緣的工作形式,正逐漸被Z世代年輕人重新定義,賦予新的社會文化內涵。細細算筆賬,送外賣減肥的性價比還挺高的。當健身卡在積灰,送外賣正成為更聰明的塑形方案。騎行送單燃燒卡路里的同時,還能賺回時薪。身體越跑越輕,錢包與心靈卻不斷豐盈。
送外賣并非僅消耗卡路里,更是一種對焦慮的拆解。這已然成為一部分中國青年應對城市生活壓力的一種方式,既不是完全逃離主流職業(yè)軌道,也不是主動融入平臺勞動力大軍,而是爭取一點自我調節(jié)的空間。
然而,也要看到另一面:當體驗型騎手批量涌入,平臺算法是否會偏好無須保障的靈活兼職者?從而無形中擠壓了那些真正依賴此業(yè)為生的職業(yè)騎手的生存空間?艾瑞咨詢預測,2025年我國靈活就業(yè)者超2億,其中外賣騎手約1300萬,這龐大群體的權益保障不容忽視。要讓這股潮流不淪為新的內卷,平臺應建立“兼職池”與“職業(yè)池”的區(qū)隔,為全職騎手多爭取一些權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 陳久菊
編輯 金妮
二審 伍少安
三審 蔣葉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