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垃圾蘋果毀我青春
2022 年 10 月,正值疫情期間,一段中科院院士方岱寧在線參加學術會議時被年輕女子突襲擁吻的視頻引爆輿論。鏡頭里,64 歲的院士被連親五下后淡定參會,畫面中另一女學者的錯愕表情成為荒誕注腳。這場直播事故最終以 2022 年 12 月 7 日北理工一紙通報收場:免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停止研究生招生資格。但這份不足三百字的通報,卻讓輿論從獵奇轉向更深層的追問。
一、通報的 "精準切割" 與輿論的 "按需解讀"
北理工的通報堪稱 "危機公關教科書":首先將事發(fā)時間精確到 "7 月初",與視頻流傳的 10 月形成時間差;其次強調涉事女子為 "北京某公司職員",與網傳 "博士后李某某" 劃清界限;最后用 "行為失范" 定性,回避道德倫理的具體指向。這種 "去細節(jié)化" 處理,反而激發(fā)了輿論的推理熱情。
有網友發(fā)現,通報中 "某公司職員" 的模糊表述,與此前網傳女方為北理工博士后的信息形成微妙張力。更值得玩味的是,中科院學部的通報僅提及 "對院士聲譽造成不良影響",卻未對師德問題置一詞。這種 "學術身份" 與 "教師身份" 的切割術,暴露出學術共同體對丑聞的處理邏輯:可以犧牲行政職務,但要保住學術頭銜。
展開全文
二、被隱去的關鍵細節(jié)與懸而未決的疑問
盡管校方急于 "結案",但輿論場的三大追問始終懸而未決:
1. 密室中的身份謎題視頻顯示方岱寧身處私人空間,窗簾緊閉。若女方為公司職員,緣何出現在院士家中?兩人是否存在項目合作、經費往來?通報刻意回避的 "關系性質",恰是公眾對學術權力尋租的敏感點。
2. 學術成果的清白質疑網傳女方為北理工博士后時,其論文致謝中 "感謝導師方岱寧" 的表述引發(fā)聯想。盡管校方否認師生關系,但女方公司是否與北理工有科研項目關聯?是否存在 "學術資源置換"?這些問題在通報中均被虛化。
3. 雙標處罰的邏輯悖論對比近年高校師德事件,如某 985 教授騷擾學生被解聘,方岱寧的 "免職停招" 顯得格外溫和。這種對 "高級知識分子" 的網開一面,暴露出學術圈 "重才輕德" 的潛規(guī)則。當院士頭銜成為護身符,《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便成了一紙空文。
三、丑聞背后的學術生態(tài)困境
方岱寧事件絕非孤例,而是學術權力異化的縮影:
1. 院士光環(huán)下的監(jiān)管真空作為材料力學領域權威,方岱寧身兼數職,頭頂 "兩院院士" 光環(huán)。這種學術地位往往使其免受日常監(jiān)督,正如其能在視頻會議中身處私人空間而無人質疑。權力監(jiān)督的 "真空地帶",為失范行為提供了溫床。
2. 產學研勾結的灰色地帶女方身份雖被定性為 "公司職員",但未說明所屬公司與北理工的關系。在高校科研經費逐年增長的背景下,"教授 + 企業(yè)" 的合作模式暗藏利益輸送風險。此次事件暴露出產學研結合中倫理審查的缺失。
3. 師德考核的形式化危機北理工通報稱 "對失范行為零容忍",但縱觀處理結果,更像是對輿論壓力的妥協。當師德考核淪為應付檢查的 "填表游戲",當學術成就可以抵消道德瑕疵,高校的育人功能便面臨根基性危機。
結語:比免職更重要的是刮骨療毒
方岱寧事件的 "速朽",恰是學術圈鴕鳥政策的寫照。免職不等于問責,澄清不等于清白。公眾追問的不是花邊新聞,而是學術共同體的自我凈化能力。當高校忙著切割 "問題個人",卻不敢直面權力異化、監(jiān)管缺失等深層問題,類似的丑聞仍會不斷上演。畢竟,比一個院士的跌落更可怕的,是整個學術生態(tài)的潰爛。
而三年之后再回首,發(fā)現方岱寧又出現在北京理工大學的新聞稿里,似乎疫情期間那件事早已被所有人遺忘了一樣。
@北理工黨委宣傳部
評論